傣族服装的特点

德宏傣族服装定做-傣族服装店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傣族妇女都喜欢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扩展资料

傣族民族特色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百度百科-傣族服饰

云南傣族的服饰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市。 傣族男子服装各地基本一致,多用白布或青布,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短衫,下着长裤,以青布束腰,红、白布或蓝布缠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傣族男子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的服饰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妇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蓝色或绯红色紧身内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对襟的圆领窄袖短衫。这种短衫独具特色,袖管又细又长,紧贴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细又短,腰背处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摆较宽而大。下身穿颜色艳丽的筒裙,长及脚面。过去,筒裙上有花条数道,花条的多少,表明所属阶层,规定极其严格,任何人不能违反。在这一地区,妇女有穿鞋的习惯,常见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们一般都将长发盘结于头顶,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还戴上一块花头巾,形象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同。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腰间束一块小的围腰,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区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姑娘们常在头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鲜艳的包头巾。有时采上几朵鲜花戴在头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 傣族妇女的服饰还有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们的腰际都系一根精致的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

(一)着装不同

云南各地傣族妇女的服装服饰,因地域差异,着装亦有不同,但各有千秋。从服装款式看,可归纳为短衣长裙型、长衣长裙型和短衣短裙型三大类。

服饰是民族的表征,它表现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又是一种民族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积淀与延续,都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神话、宗教、历史、艺术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俗话说的“观服知俗”,便是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大表征。

(一) 神鱼幻化的灵物——大姚傣族服饰

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长期以来世居金沙江河谷平坝及金沙江沿岸一带,其河谷地势低凹,气候湿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再加之多年来受周边彝族、汉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孕育了金沙江流域一带的傣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特征。这里的傣族长期以来经过与周边民族的互融、互渗,其服装款式、文化特色、审美内涵与西双版纳、德宏、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有很大的差别,至今生活于河谷地带的他们仍保留和延续着许多百越民族原始文化的遗迹。据汉文史籍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清康熙《武定府志》、清乾隆《姚州志》和《大姚县志》等书的记载,金沙江傣族其祖先一部分原居住在云南永昌(今保山一带),又有一部分是在唐代南诏年间受战争影响从景东迁徙至金沙江中游及河谷这一带定居的,从此开始了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明末年间才开始与彝族、白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接触,并受其习俗、宗教、信仰的影响,反映在着装上其服装面料主要吸收了彝族、僳僳族服饰的古朴与厚重,款式上仍承袭和保留了傣族妇女服饰传统的短衣长裙风格,集傣彝文化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研究价值。

服饰是民族文化最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傣族服饰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人民,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另一方因审美情趣和受当地彝族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服装面料的使用上,喜用坚实耐磨、御寒透气的棉、麻及动物皮毛和经久耐用、柔软舒适的火草纤维植物混织制作服装服饰或衣物挎包及鞋帽,并以富有山林气息及蕴含有彝族文化和图腾崇拜的马缨花图案及代表彝族传统的阴阳八卦的四方八角图案和以代表象征神鱼即鱼鳍纹等动植物图案纹样构图装饰衣物。就金沙江傣族女性服饰的造型来看,大姚傣族女性服饰与人们传说中的一个关于兄妹二人为民献身化作红色神鱼的传说故事及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联。

1. 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是一种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又称图腾信仰和图腾主义,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原始的崇拜意识形态,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产生于早期的氏族制度。在图腾崇拜时代,以某一图纹或符号作为某个氏族的图腾旗帜或标志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图腾可以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信仰者相信本氏族与图腾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从而成为一种保护神。

民俗信仰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其信仰观已深深植根或涉及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之中。大家知道,在民族地区民俗信仰的内涵主要是求吉、避邪和消灾。傣族作为云南的土著民族,其民俗信仰观念中求吉的形式和内容不乏存在于傣族的社会生活中。总之,在今天的傣族社会生活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常常看到无论是一块腰带、一个香包、一条织锦、一双绣鞋,还是各种金银饰品,无不荟萃、融入了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护身内涵。众所周知,许多艺术形象的文化原型,其渊源一直可追溯至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如民间艺术形象中的鱼、蛙、兔、虎等造型就是黄帝时代图腾崇拜形象的遗存。民俗中求吉的行为仪式,同时也是民族古老宗教祭祀、占卜、巫文化或信仰活动仪式的承传发展。故而在人类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图腾形象中的动物或植物作为先民们在生产力落后、认识能力还很低的情况下被幻化和赋予灵性的文化现象是十分常见和普遍的。可见,云南傣族的图腾崇拜,实际上是动植物崇拜与祖先崇拜相互结合的一种宗教信仰形式,其崇拜的对象是一种动物或是水中的龙鱼、螺贝等水生物,而崇拜的目的和观念则饱含着古朴的生殖崇拜观和信仰观。

2. 自然崇拜的象征——水崇拜

一般来说,自然崇拜就是对某种自然物的崇拜。而傣族的自然崇拜,表现的是对水即泼水节的崇拜和对水生物即龙、鱼、螺、贝等生物的崇拜。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自古生活在江河湖泊地区,常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水民族之称”。作为依水而居的稻作民族,长期以来过着渔猎和种植水稻的生活。傣家人崇拜水、热爱水,水是傣家人圣洁、吉祥、美好的象征。泼水节,作为与自然物有关的云南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内容和活动形式来看其目的主要是傣族人借节日所蕴涵的文化和内容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并以男女老少相互泼水的形式祈福纳祥、清除污垢、消除灾难和疾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生殖繁盛、人丁兴旺。总之采用这种泼水或沐浴的方式来表达傣族对水的热爱和崇拜。众所周知,泼水节实际上是东南亚各国和云南各地的傣族对从旱季进入雨季而全民狂欢的民俗活动。大家知道,泼水节最为隆重、最为深入人心和最有意义的活动内容是:无论男女老幼泼水之前必须祭拜佛主后向象征着神力或权威的木制雕花龙头鱼腹造型的吉祥物泼水祈福后才能互泼的传统习俗。而流传于楚雄金沙江中游的大姚傣族泼水节所举办的民俗活动及活动的内容则与云南其他地方傣族的活动有所不同。在大姚湾碧乡的傣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七这一天,都要与来自毗邻的宾川、永胜、华坪、永仁等地的彝、僳僳、傣等民族欢庆窝巴节(泼水节)。泼水节在楚雄大姚湾碧这里称为“窝巴节”。“窝”是傣语聚集的意思,“巴”是鱼的意思,而“窝巴节”也就是鱼的聚会。所以在金沙江边欢度傣族泼水节,其最隆重、最神圣的活动内容莫过于泼水之前举行“祭鱼”仪式。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举行开节仪式。仪式开始,在一位傣族老人的指挥下,由当地的两名傣族青年抬出两条木制的大鱼(一条为红色,一条为青色)伫立于泼水节会场的中央。忽然,炮鸣震天,会场肃穆。待三声炮响过后,手抬木鱼者绕场一周,然后唢呐开路,吹吹打打,一直把木鱼引到金沙江边的沙滩上。众人尾随其后,并在傣族长者的指挥下,大家去江边打水泼洒木鱼。然后再由老人用松枝蘸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祝福吉祥,大家这时才可以自由泼水。仪式结束后,人们吹着唢呐,再把木鱼抬回村来,然后嬉闹、饮酒和对歌。那这里的傣族为什么泼水节要以“祭鱼”的形式和向特制的“木鱼”泼洒圣洁的水而作为泼水节泼水仪式的开始呢?传说很久以前,傣家的祖先绿拜王为反对异族侵略,不幸战,只剩下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兄妹二人誓为捍卫傣家人的利益和尊严与敌人展开了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兄妹二人相继被俘。群龙无首的傣族人被赶离家园来到金沙江边,傣家人心想这总该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地方了吧,可没想到敌人又要借金沙江边悬崖中的妖怪石,将傣家人铲草除根。此时走投无路的傣家人再也没有力气逃生了,疲惫的人们躺在沙滩上等。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江水暴涨,只见电光闪过,接着一阵轰鸣,人们定眼一看,江水退了,悬崖危石固住了。然而,里逃生的傣家人发现在江崖石上,有一条红鱼。红鱼张着大口,声嘶力竭地叫道:“水,水……”于是善解人意的傣家人用碗去江里打来水,给红鱼一口一口地喂水。红鱼睁开了眼睛,乡亲们发现,那鱼的眼神最像红妹公主。参看帕男:《多情的火把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页。从此以后,金沙江沿岸的傣族人民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为挽救傣家人逃过劫难而幻化为红色神鱼的傣族传说中的青哥和红妹兄妹俩。从这个流传于傣族社会生活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鱼”在这个传说里,因伟大或有恩于傣家人而获得了神性,并从此作为傣家人心目中一种特殊或被幻化的神话形象,千百年来始终贯穿于傣族的整个创世过程中,它在傣族思想意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傣族社会生活中伟大的创世神和生殖神,故而今天聚居于金沙江中游的傣族妇女常常以穿象征神鱼的着装为识别民族或氏族的标志。

3. 生殖崇拜的物语——鱼崇拜

鱼崇拜,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自古以来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和记载的历史。鱼,作为一种水生物,在民间传统文化中系指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鱼的繁殖力很强,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很多生命。傣族由于受信仰、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及影响,反映在服装服饰、原始祭祀、生殖崇拜、节日文化中对动物崇拜的观念尤为突出。龙作为一种中华民族在综合各个氏族现成生物崇拜对象特征的想象化神灵,是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保护神。其图腾护符在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常在与鱼这种水生物的互换变化中得到精彩体现,并成为许多民族以形象记载的一种阐释和文化符号。源于百越族系自古生活在水边的傣族,一直视龙与鱼为吉祥物。鱼作为民间象征阳性与多子的生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许多女性的青睐和关注。鱼纹,早期专系女性,这在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及秦砖汉瓦的“鸟啄鱼”和“双鱼图”等纹饰中得到体现。闻一多先生曾在《说鱼》中通过考证指出,中华先民素有以鱼象征两性匹配交好的风习;而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进一步指出,鱼是女性的象征物。可见,时至今日想象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借“鱼”的内涵特征及象征性赋予图腾对象“鱼”予神性或灵性。生殖崇拜,作为一种对母体的崇拜即崇拜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崇拜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傣族崇鱼尚鱼,视鱼为傣家人的吉祥物。傣族自古傍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环境再加之常年生活于水边并从水中得益又不时被水所害的原因,鱼超强的繁殖力及不畏水的特性对傣族来说更具现实性和崇拜感。反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崇鱼的观念始终贯穿于傣家人的生活中,如流传于傣族社会生活中的文身习俗,祭鱼、食鱼习俗,佩戴镶刻有鱼形图案的金银饰物,穿织绣有鱼形纹样的服饰鞋帽等种种观念、习俗、信仰,就是图腾崇拜即鱼崇拜的遗迹在傣族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再现。文身作为傣族源远流长且最先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在人身上刺绘吉祥图案或图腾形象的一种文化现象,其目的是一曰避蛟龙,二曰别氏族,三曰主装饰,四曰示年龄。总之较早的说法是生活在水边的越人,为下田劳作时“避蛟龙之害”而在自己身上刺鱼龙之纹作为伪装。傣族认为腿部刺了亦龙亦鱼的鳞纹或水纹、蚯蚓纹等纹样的图腾形象、图案,下水劳作不仅能迷惑鱼、蛇、蚂蟥、蚊虫等物对身体的侵袭和伤害,而且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对图腾物即水生物“鱼龙”的崇拜。可见,古人以文身避“鱼龙”之患,不仅包含着傣族先民模拟动物情态以壮自己威仪的原始观念,同时也包含着百越民族浓厚原始的生殖崇拜观。(杨德鋆:《傣族佛寺壁画中的文身》,载《傣族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云南各地傣族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一直以来仍沿袭和保留着中原地区古老的“祭鱼”、“食鱼”、“造鱼形船作祭祀”和穿佩戴有“鱼形纹样”图案等等与鱼有关的习俗和文化现象。如从大姚妇女着装与腰间围系用火草纤维及羊毛混织编制的红色仿“鱼鳍”图案的腰带作为记录或纪念为拯救傣族人民为民献身化作神鱼的兄妹俩的故事来看或是从大姚傣族造鱼形船来祭鱼,还是从不同地域的傣族的着装即元江、新平花腰傣女性服饰、马关黑傣女性服饰等自古靠水而居的傣族服饰中使用金银饰品为鱼形造型的佩饰物、缀饰物品和耿马傣族童帽帽顶刺绣有鱼形图案等文化现象及种种食鱼的习俗来看,鱼作为傣族的吉祥物,其崇拜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远古人类将食鱼与生殖联系起来的认识,源于将食与生命联系起来的经验。她们认为,吃鱼下肚,便可获得鱼一样旺盛的繁衍能力,鱼的生殖能力便会“长在”自己的身体上。总之,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原始先民采用类比的方法,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都可以相互转换和取代。因此,千百年来,受中原汉文化及周边等民族文化的影响,世居云南各地的傣族妇女服饰在鱼纹样图案、造型中的运用,更多的是被寄寓了“年年有余”、“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鱼和螺贝是云南很多民族崇拜的灵物,作为一种寓意吉祥的象征物,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的追崇和喜爱。据史料记载,世居大理的白族、大姚的彝族历史上也曾经盛行过以戴用黑色或**棉布仿“鱼尾”造型而制的鱼尾帽作为象征子嗣繁衍及取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殖的崇拜的文化遗迹。而四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饰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傣族服装造型、佩饰物、银饰品、刺绣品等饰物的构图上,多取反映有审美意识和特定的生产生活状况下以鱼与水、鱼与稻作等为内容的服饰内涵。以神话故事中的神鱼形象作文化符号贯穿于傣族服饰中,从而同服饰上运用的鱼纹图案、银鱼饰品造型的相互对应,可窥见鱼饰作为动物崇拜而形成的纹样在服饰文化中的一种载体、标识,其寓意以指鱼是性与生殖力的象征,是生命与创造、亡与再生等象征意义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对生殖文化的顶礼膜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和发生过。生殖崇拜作为生殖文化的一种强化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来源于图腾生育信仰。远古时代的物生、母系制下的感生及其瓦解后的性生,是远古生育观的发展过程。这三个阶段既有发展的阶段,又有渗透和交叉,因而形成比较复杂的生育信仰。(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24页。)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方式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总之,在原始社会里,人类自身的发展及生产(即种的繁衍)资料的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里或多或少地承担着繁衍种族和生育子女的重任。而多子多福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中最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其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一直反映了生殖的重要地位。所以,以图腾物寓物,以鱼纹造型幻化为神鱼的灵物或是以鱼形图案护佑人的种种文化现象阐释了傣族妇女古朴的生殖崇拜观和信仰观。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首先表现了他们对鱼的羡慕和崇拜。这种羡慕不是一般的羡慕,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羡慕;这种崇拜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动物崇拜,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总之,远古先民通过对鱼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祭祀礼仪的崇拜即用以祈求种族人口繁盛的鱼祭、食鱼等传统古朴的形式来表达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和信仰。其崇拜的核心实为崇拜其生殖力。可见,在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图纹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纹样都不是随意创作的,是经历了图腾的演变、历史因素的汇聚,加上每个民族不同的审美趣味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融会贯通综合形成的。

生存与繁衍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希望自然界万物兴旺发达,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取寓意多样、内涵丰富的图案,如花草、鸟兽、虫鱼等造型结构的纹样来装饰衣物鞋帽,已不仅仅只是少数民族妇女用来装饰美化的象征,而更多的却是傣族人民用来纪念或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庇佑的护身之物。总之,这种直接模仿物象形象以喻意表意的做法,算得上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符号形式或思维阐释方式。人们拟形为饰,往往是为了在“以同致同”的心理中,获得所拟之物的“灵气”或“护佑”。

(二) 以黑为美的审美内涵——黑傣、花腰傣女装

服饰色彩不仅标志着某一民族个体族属及不同性格、年龄和婚姻的群体关系,同时,还具有驱邪消灾、祈丰求吉之意。傣族服饰的颜色、款式、饰物等形式因素展现了傣家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服饰内涵具有一定社会文化中的地域划分、等级区别的标志和性质。在云南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服饰类型中,以黑为美的文化理念作为族群穿戴的审美表征反映在服饰中尤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散居于文山马关县的黑傣妇女服饰和聚居于元江、新平等地的花腰傣女性服饰,其服饰特色别具一格,服饰色彩均以黑色作为主色调,再搭配以红、绿、白等色做辅。马关黑傣妇女服饰无论男女老少,从头到脚,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着装打扮,黑衣、黑帕、黑筒裙、黑围腰。无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各类民俗活动,这里的傣族妇女自古以穿全身用自织自染的靛染黑土布缝制且衣身镶银泡坠银链的着装视为吉祥、美丽和成年的标志。在当地无论是少女结婚出嫁做新娘,还是老人生病过世,人们都离不开它。它作为一种符号样式,不仅是识别氏族、性别、年龄、婚否、地位的标志,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功能,它是傣家人穿在身上的史书,绘在衣中的传说,同时也是傣家人向同宗异族、祖灵神鬼,向一切现实的或虚构的对象传达着一种约定俗成的集体表象或象征形式。现今在文山还有个别老妇人还保留有自己当年做新娘时的黑衣盛装以备后“装老”。普:《文山州傣族历史文化琐记》,载《傣族神灵崇拜觅踪》,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黑傣崇黑尚黑,其服饰以黑、藏青色等深色布料为服装的基调,再配以红色、绿色布料拼缝装饰,审美爱好以厚实、浓烈、红黑分明的服饰特点为主。传统的文山马关黑傣服饰以头戴屋脊形黑布帽,到身穿衣领、襟边镶嵌在凝重的黑色氛围中绽放出光彩和灵动的银泡上衣为识别民族族群、生长繁衍的标志,其服饰特点与其他地区傣族女性的鲜艳多彩的服饰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花腰傣服饰同样也以头戴黑布包头到身穿黑短衣、短褂,再到着黑布拼花筒裙、黑布绑腿等等以黑色为主题的服饰内涵,反映了傣族崇黑尚黑的审美观和文化内涵。总之,这种将色彩与自然、社会、人生诸多方面的观念作为文化意识的体现是神圣的,因而也是美的。

(三) 饰物——也是爱情的信物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傣族服饰中很多饰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箩等随身佩饰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传递感情的定情信物。

1. 挎包

挎包,傣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饰精美的装饰物。其挎于肩、饰于身的文化涵义,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由于挎包具备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细、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的工艺特色,故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和欢迎。在傣族地区大凡逢年过节、赶街集会、走村串寨、下田劳作、婚丧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动,人们都离不开它。它既是人们生活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同时也是傣家人阐释傣族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传递信息和表达爱情的物品。

包也称为“囊”,袋也。一般用于盛物或出门携带物品。古代称“包”,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挈囊”。以后人们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方便,才将它挂在腰际,成为“旁囊”。在古代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称。据《晋书·邓攸传》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磐囊。”由此可见,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磐囊”。南北朝时,人们所佩的磐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如《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烟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袭至今,逐渐演变为今天云南少数民族男女背于身挎在肩头的挎包、挂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装饰品。(周迅、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267页。)伴随着成年的惊奇和喜悦,长大成人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缔结感情、盟誓爱情的同时,常常以可心或精心缝制的头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恋人馈赠信物表达爱情。从古至今,小到饰于身的荷包,大到挎于肩的挎包、挂包、背包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挎包,无不演绎和阐释着无数浪漫、迷人的爱情故事。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间,处于热恋或即将待嫁的姑娘们,送给心上人表达爱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个编织有情与义和织绣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图案的“挎包”视为爱的象征。因为在傣族的民间传统习俗信仰中,一个做工精细且包面织制有象征美丽、吉祥的纹样图案和各种文字的傣族织锦挎包,不仅是傣族织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现和展示,同时也是傣族男子选择对象的条件和标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现漂亮、美丽的象征。

常见的傣族挎包其制作的工序以采用传统的织绣有花卉、虫鱼、动物、几何图纹、文字纹等纹样图案的织锦布料经剪样、对接、上线、拼缝等工艺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长24~28厘米不等、宽为24~35厘米不等。包面纹样常以40度或90度斜纹、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异几何图纹构图,色彩多以黄、大红、绿、橘红为主。包面用五彩棉线、丝线或开司米晴纶毛线手工织制以棋格纹为基本框架的四方连续图案,并在棋格纹内以四瓣纹、八角花、万字纹、龟纹、螃蟹纹、象鼻纹、象足纹、蝴蝶纹和孔雀纹等经过几何化的抽象纹样装饰。

2. 腰箩

腰箩,又叫“秧箩”,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传统的竹编工艺品。

腰箩一般高约一尺,口径近半尺,形状多呈一喇叭状,中腰略细,用上好细篾条和篾芯手工编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节日庆典、赶街集会、下田劳动用于佩挂或缀饰于腰部的一种装饰物。在当地,因腰箩常被女性们用于盛放针线、钱币、糕点、水果等零星物品,再加之腰箩具有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特性,爱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绒线球、塑料珠串、铝制串铃等错落有致的立体图案来装饰腰箩,故又有“花腰箩”的美称。同样与挎于肩饰于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满身皆彩集“花哨”于一身的傣族花腰箩,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 总之,纵观四江流域的云南傣族女性服饰,我们不难看出,从其结构款式、服饰特点、文化功用、图腾崇拜、生殖意象等文化内涵来看,傣族女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一个族群的外在标识,不仅具有识别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地域、习俗和文化;同时还是傣族社会生活中诸多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云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傣族女性服饰的使用价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于某一物和事,而是从单纯的生产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从原始的生产生活需要中逐渐赋予民族的变迁、历史以及神话的意义。

傣族服饰的相关区别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扩展资料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

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

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傣族

云南民族服装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往往绚丽多彩,这是为什么?

云南地区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区域,在这里分布了很多少数民族。根据我国的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一共56个民族光云南地区就有52个少数民族,由此可以看出云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行政区。不同的民族也诞生了不一样的文化传统,所以云南地区的民族服装才会显得风格迥异,颜色跟款式也非常多样。而且云南地区的服饰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民族文化素养。

一、多民族地区

从先秦时期到现在的社会,云南一直是个很特殊的地方,生活了很多少数民族。其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云南的地理环境比较特殊,而且地形相对很复杂。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所以各区域的民族部落都处于封闭状态,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还有的因为中原内陆地区不断发生战争,让一些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争必是而来到云南地区。还有一些西北的游牧民族,也曾经到云南地区定居。所以云南地区才会出现多个少数民族。

二、民族服饰

因为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很多,这些少数民族因为分布的区域非常广,支系又很多,所以他们的服饰也是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我们就拿彝族的服饰为例,彝族的女人非常擅长刺绣,她们的服装一般都是袖口比较大的衣服,所以她们会在自己的胸口,衣领,袖子甚至整件衣服都用红色或者金色等鲜艳的颜色刺绣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而且彝族的女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教育下就会刺绣,甚至连自己的嫁服都是自己刺绣。

三、云南的历史意义

云南复杂的地形让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增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种类。而且云南的风光秀丽的景色也在中国地区别具一格,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观赏,带动了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有很多外国人不远万里前往云南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

去云南大理和丽江玩的时候,你会选择穿民族风的衣服吗,有哪些好看的款式?

一:你会选择穿民族风的衣服吗?

我会选择穿民族风的衣服,特别是我们去云南的大理还有丽江玩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穿民族风的衣服,因为它是非常漂亮的,在大理是白族的服饰特别的好看,丽江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我们可以选择穿民族服装,都是非常好看的,去这个地方旅游拍照也是非常好看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都是非常好看的。

二:你有什么好看的民族风的衣服推荐吗?

民族风的衣服是非常好看的,去旅游的时候,穿民族风的衣服是非常好看的,特别是拍照出来很不错的,下面我就推荐几款好看的民族风衣服:

1、一款红色刺绣的民族服装,这款是特别好看的,当我们去大理玩的时候,是非常适合的,拍照特别的好看,这件衣服的刺绣主要在袖子的位置,是非常漂亮的,这样的刺绣很好看。

2、一款民族风的绣花上衣,这款也是很不错的,是开衫的形式,很漂亮,在中间是绣花,很漂亮。

3、一款V领的刺绣民族风上衣,这款在中间是针织的设计,上面有很多的绣花,是非常漂亮的,下半身搭配牛仔裤,是非常时尚的,很适合拍照。

4、一款民族风的开衫外套,这款是雪纺的设计,很漂亮,中间是很多小小的绣花,都是非常好看的,在袖子的衣服下半部分是流苏的设计,是特别好看的。

5、一款蓝色的民族风衣服,这款非常适合我们去丽江玩的时候穿,是非常漂亮的,里面是一件吊带衫,很漂亮,外面是一件开衫的设计,也有很多刺绣,是很漂亮的,下半身搭配牛仔短裤,特别适合我们去玩的时候拍照,是特别好看的。

综上所述:我们去大理还有丽江玩的时候,穿民族风的衣服是特别好看的,我们可以选择。

云南白衣扎三角裙带高帽拿花篮是哪个民族服装

傣族传统服饰

傣族服饰中有白衣扎三角裙带高帽拿花篮的这种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中国23个省之一,位于西南地区,省会昆明。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云南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有8个州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

傣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扩展资料: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和民间习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傣族服饰

云南民族服饰的文化意蕴有哪些?举例说明

傣族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云南白族服饰凤凰帽”盛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邓川一带,那里的姑娘对“凤凰帽”可是情有独钟。白族姑娘用两片姑娘用两片鱼尾形的帽帮缝合成凤凰鸟似的帽身,后帽檐有二寸来长、稍稍上翘的“凤尾”,前帽檐正中有用白银镶边的帽花,帽花边缀满了玉石饰品,帽花上还插着一朵五彩丝绸花。无论是谁见了“凤凰帽”,都会夸赞它的美丽。传说凤凰帽为为了纪念一对不畏,为民除害的孪生姐妹。很久以前在大理洱源一带有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不但聪明美丽而且勤劳勇敢。在一年秋收季节里,由于她们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收,各种各样美丽的鸟儿在凤凰的带领下来自她们表示祝贺,凤凰还把自己的帽子送给了这对姐妹。美伦美奂的凤凰和美丽姐妹成为了残暴国王眼中的猎物。这位国王平时鱼肉人民,祸害乡里,人民早就怨声载道,他不仅想把凤凰据为己有,还垂涎于孪生姐妹的美色。国王把姐妹俩捉进宫中,姐妹俩为捍为自己的纯洁而与国王勇敢搏斗,并机警地杀了这人暴君,为民除害。为了缅怀这对勇敢的孪生姐妹,洱源、邓川一带的白族姑娘都戴起了“凤凰帽”而且世代相传。“凤凰帽”是白族姑娘纯洁美丽、机智勇敢的象征。了解了凤凰帽的传说,当您看到戴凤凰帽的白族姑娘时,您一定会由衷地感觉到她们的美丽。以白族人生活为蓝本的影片《五朵金花》,曾经风靡中外。影片中苍山,洱海的美景。蝴蝶泉边的歌声,三用街的令人魂萦梦牵。英俊的白族小伙阿鹏,美丽的白族姑娘金花,所穿着的民族服饰,更是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的衣服最大为尊贵。男子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着对襟短褂,下着白色长裤。女子服饰更为艳丽,色彩对比艳明,穿着白色,浅蓝色,粉红色等右衽上衣,外玫瑰红,紫红,黑,蓝色的褂子。未婚少女梳独辫,末端系着鲜红的头绳。然后将独辫绕在白色头巾上,腰系绣花短围腰。把白族姑娘装扮得像是一朵朵艳丽的山茶,亭亭玉立。白族的服饰历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织出了著名的“桐华布”。早在“南诏”、“大理”时期,白族服饰就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国”之称。白族人热爱生活,有爱花、爱美的传统。“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大理白族视茶花为美的象征,在家里的房前屋后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饰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选择上,也喜欢用白上衣配红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绽放的山茶花一般。白族服饰,美观大方,朴实、健美,这样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云南撒尼人的服饰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分布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他们勤劳、善良、活泼。别以为撒尼人与撒梅人的名称只差一个字,服饰会很相似,其实撒尼人与撒梅人的服饰截然不同。著名影片《阿诗玛》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著名民间长诗改编的。影片吸引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影片中阿诗玛和阿黑哥的服饰就是彝族撒尼人的服饰。撒尼人的服饰在彝族可是颇具特色的。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缝制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它色布的衣边,穿着在身,显得大方、朴素、健美。撒尼女子头上戴五彩花帽,这种花帽由各种颜色的条带拼镶而成,顶端与双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对三角形绣花的角,当姑娘有了心爱的人,就会把它们取下来,作为信物送给他。帽檐上下两端用银泡、白珠或贝壳来装饰。用数串小珠串系于双耳边,一直垂到胸前,走起路来叮_作响,吸引人们的视线。撒尼女子上衣为右开襟高领长衫,领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绣的镶边。腰间系一块红色或黑色的围腰,围腰上也绣着各种彩色花纹图案,下着彩带镶边的蓝色、白色、黑色长裤,穿绣花布鞋。这样的服饰把撒尼姑娘衬托得俊俏秀丽。撒梅人是彝族的一分支,分布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红河州、楚雄州等地。“鸡冠帽”是撒梅人服饰最具特色的地方。“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在表面上绣上各种花卉,有的还用无数个银泡镶边。鸡冠帽戴在姑娘头上,银光闪闪,光彩有夺目。把勤劳的撒梅姑娘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

云南彝族服饰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以下所介绍的是部分云南彝族服饰。彝族的绣花衣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学绣、绉绣、缠绣、帖绣等针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志。彝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

纳西族披星戴月纳西族是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披星戴月”衣。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肓。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古时,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了。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

景颇族景颇族也是云南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_作响,别有一番韵味。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服饰如何?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纳西.僳僳.拉估.佤.景颇.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云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立体气候,决定了云南民族的服装和装饰品必然绚丽多彩,蔚为大观。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是民族文物的一个重要门类,从不同的服饰,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民族,可以了解其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从民族服饰上还可以看到各民族的节庆,婚丧、宗教信仰、礼仪等习俗,夸张一点说,一套民族服饰简直就是一个农族的缩影和小百科全书。。一个民族为加强其内部的凝聚力,使族人更加亲密无间,每个成员都坚持穿用老祖先传下来的传统服饰,就是强化这种感情与观念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这种传承至今、历久不衰的传统服饰,正是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顽强的斗争精神的物化。它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表象。一、彝族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凉山型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乌蒙山型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二、傣族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种分支,各自的服饰均有不同,以水傣服装最为人们喜爱。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条,上身穿浅色或鲜艳的紧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青年女子,一般不缠包头,而是挽一个发髻,中老年妇女多缠头巾,妇女的服装多用各种花纹、彩色丝绸或花布制作,色彩鲜艳美丽。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下穿长裤,冬季披毛毯,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巾,头巾一端垂在右侧。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三、纳西族纳西族分散在滇西北一带,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相似,以对襟上衣、长裤为主。妇女上身穿长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特别突出的是妇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缀有七星装饰,故名"七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所穿服装和藏族类似,头戴色彩对比鲜明的窄条发带,穿黑色长袍,在边缘装饰两条颜色不同的宽边,有的在饰边上绣有几何图案,用彩条布做腰带。纳西女子服饰分为两类:第一种主要分布在丽江一带,穿着的人数较多。她们留发编辫,戴帽子或顶头帕。一般上身内穿立领右袄上衣,前幅短,后幅长,布纽、宽腰、长袖。外罩一件用棉布或毛质布料、灯心绒制成的右袄圆领坎肩。系围腰或搭裙,背披七星羊皮背饰;下着深色长裤,穿绣花鞋、布鞋或胶鞋。第二种见于中甸当地纳西族女子。她们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的圆形银牌。上身穿开长衩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有彩绣,腰系黑底绣彩格且毛线穗饰的腰带。下着长裤和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背披白羊毛山羊皮,穿靴或毡靴。纳西女性还普遍喜戴饰品,如耳环、戒指、手镯等。又称为“披星戴月”“七星羊披”,它是由绵羊皮制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软色白后裁剪成蛙身形状并与人背大小相当,“蛙头”朝下,在其正上方缝一块一米长,三十余厘米宽的黑丝绒,在披肩下接背带处,是两个缝上去的直径约3寸的圆形图案,下面几寸处再用五彩丝线绣上七个直径约1寸的圆形图案,称为“七星”,七星中心钉有两条细带。然后再用一对绣有蝴蝶纹饰的17厘米长、5厘米宽左右的白布做背带,就成为独具特色的羊皮背饰。对羊皮背饰图案的形成,有不同的传说。其一认为:缀在羊皮上面的大圆图案,左圈代表太阳,右圈代表月亮,七个小圆则代表七颗星星,因而被称为“披星戴月”。寓纳西族妇女的辛勤。其二认为:纳西族东巴经及民间口头传说中都有纳西人在古时很崇拜青蛙,将其视为本民族的图腾,把羊皮剪成蛙体形状,表现的是纳西族对图腾的信仰崇拜。同时,蛙有较强的生育能力,反映在服饰上是强调妇女的生育观。纳西族男子的穿着简洁,大致也分为两种情况,丽江一带的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上身内穿麻布或棉布衣,外穿羊皮坎肩或披羊毛毡,下着深色长裤,束腰带,穿布鞋或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上着右袄或对襟长袖衣,衣长及腹,缠红布包头,下穿麻布长裤。“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古时,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了。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纳西族是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披星戴月”衣。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肓。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纳西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纳西族服饰最早是用羊皮和兽皮制作。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纳西族“男子头绾二髻,旁剃其发,名为三搭头,耳坠绿珠,腰挟短刀,膝下缠以毡片,四时着羊裘,妇人结高髻于顶前,戴尖帽,耳坠大环,服短衣,拖长裙,覆羊皮,缀饰锦绣金珠相夸耀。”到清光绪间《丽江府志摘》载:“男子剃发戴帽,长领布衣,妇人结高髻或戴黑漆尖帽,短衣长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服饰也在不断的变化。这些事实说明,从整体上看,我国各民族传统服饰均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就连那些长期相互为邻、交叉居住的兄弟民族,其服饰十分接近,其差别细微到外界人无法察觉的程度,他们各自的特点也是十分清楚的。一个民族的富有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别的民族,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本民族,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的遗传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这种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本能。不能设想,如果没有这种凝聚力,一个民族,特别是弱小的民族,怎么能够在强族如林的条件下走过那漫长的、艰苦的历史过程并得以顽强地生存下来?